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国学经典 >> 正文
汉字中有这样一些字,它们除用作地名外,基本无其他含义与作用,这类字通常称之为地名专用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地名文化,正是深深植根于这些地名专用汉字中。山东地名专用字中,有代表性的有表示专名的郯、鄄、郓、汶、沭、淄、潍、泗、沂、祊、莒、茌,以及表示通名的崮、夼、峪、疃等。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山东的地名专用汉字“郯”。
一、“郯”的由来
“郯”, 读作[tán],古国名,是我国古代东部的一个偏远小国,在今临沂市郯城县一带。公元前11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被封于此地,称炎国。炎,古音亦读(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于是炎国就演化为郯国。
《说文解字》:郯,东海县。帝少昊之後所封。从邑炎声。徒甘切。
《康熙字典》:郯,《唐韵》《集韵》徒甘切,《正韵》徒蓝切,音谈。国名。《说文》少昊之后所封。《春秋•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战国初期郯国被越国所灭。秦时置郯郡,汉置郯县,唐省县并入临沂,宋金因之,元末复置郯城县。郯疆域虽随朝代更替屡有变迁,但三千年来一直使用“郯”指称该地。
二、“郯”的文化
郯国自周朝开始建国,立国800余年,历代国君勤恳智慧,民风淳厚。郯国虽只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春秋时期的国君郯子更是以自己的仁孝和政绩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爱戴。比较著名的典故“鹿乳奉亲”和“孔子师郯子”传颂的就是郯子的故事。
1. 鹿乳奉亲
郯子,己姓,是少昊的后裔。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从而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很好地继承保存下来。 郯子的仁孝历来为后人称道,在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仁孝的楷模。《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就记载了郯子为治好父母的眼疾,隐藏在鹿群中取鹿的乳汁帮父母治病的故事:“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鹿乳奉亲
2. 孔子师郯子
郯子朝鲁时,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帝王少昊氏以鸟来命名职官之事,郯子对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黄帝以云纪官,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龙,其义一也。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是以纪之于鸟,故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氏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满座宾客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仰慕,就前去拜见,向郯子请教古代官制,之后孔子对别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曲阜孔庙的《圣述图》中有一幅《学于郯子》的插图,此即韩愈《师说》中的“孔子师郯子”。 《千字文》中“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中的“鸟官”就是说的郯国官职的命名。这个历史典故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史料。
问学郯子
3. 倾盖而语
孔子与郯国的渊源很深。《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相传孔子在去郯国的路上遇到了齐国的贤人程子,两人相谈甚欢,以至于车盖倾,后用“倾盖而语”来比喻朋友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孔子来郯时曾登马陵山东临望海,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在城北建“倾盖亭”,称其所登山峰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成为古郯八景之一。
此外郯城一带还有马陵战役遗址、东海孝妇冢等历史古迹。
三、结语
地名是人们对自然实体以及行政区划、建筑物等的命名,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历史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名文化要用心呵护,慎重对待,避免以“生僻”之名对地名用字强行舍弃或改造,要认真保护我们的地名文化资源,让老地名焕发出新活力。
作者:徐丽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