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东晋葛洪的经典之言:“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此句所释何意呢,不妨一起学“习”用典。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
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胶柱不可以谐清音。
故翠盖不设于晴朗,朱轮不施于涉川,
味淡则加之以盐,沸溢则增水而减火。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卷三十九)
“物性可变”是葛洪认知世界的哲学观念,在他看来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足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一条道路也不能通达无数的目的地,即使在行船上刻上记号也无法找到遗落的宝剑,粘住琴上调弦的短木是不能调出和谐清悦的音调,即强调万事万物皆在变化,在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尽人事、施人道、发挥人的主动性。
“常”与“变”是一对矛盾关系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所谓“常”,是指事物的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和稳定性,隐含着继承维稳之意;所谓“变”,则是指事物永续通达发展的多样性、灵活性、更迭性,饱含着变革求新之质。“常”与“变”相互融通,中国古代诸如“天不变,道亦不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皆阐明既要合理把握事物存在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规定性,也要善于应对灵活多变的客观形势,避免固步自封。
习近平总书记对“常”与“变”的引经据典,意在强调中国共青团应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要义。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永葆生机并富于创造的密码所在,生动阐明了“常”与“变”的辩证关系。那么,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而言,同样要汲取中华文化中“常”与“变”的智慧力量,真正做到以“常”葆有初心、认知自我、遵循规律,以“变”审时度势、革故鼎新、善作善成,在新时代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焕发青春的朝气,不负青春的韶华。
作者:李青璇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