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过年好!过年好!”春节到了,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展现了浓浓的的亲情与祝福。人们常说,过年了,又涨了一岁。那么大家知道“年”与“岁”的含义吗?在民间传说中“年”是一种怪兽,每到岁末就出来危害百姓,老百姓放鞭炮驱赶年兽祈福攘凶。其实,“年”在古代是庄稼丰收的意思,丰收叫有年,歉收叫荒年。
一、“年”“岁”的由来
上部是谷穗下垂的禾谷,下部分像一个弯腰负重的人。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隶变后楷书写作“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秊(年),谷孰(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奴颠切。”《尔雅》:“年者,取禾一孰也。”因为在先秦时代,庄稼是一年一熟,所以又把庄稼成熟的这个周期,叫做一“年”。“年”由会意字转化为形声字,写作“秊”,后楷书俗作“年”。现在“年”成为规范字体,从字形上已经不能看出“年”本来的含义了。历法意义上的“年”,确切的记载自周朝始。《尔雅·释天》:“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郭璞注:“(夏)取岁星行一次;(商)取四时一终;(周)取禾一熟;(唐、虞)取物终更始。”
再说一下“岁”。“岁”繁体为“歲”,《说文解字·步部》:“歲,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相锐切。”这是从天文学意义上解释“岁”,岁是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现代天文术语的“回归年”,约365.2422天。所以北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二、“年”“岁”的异同
现代作为时间术语的“年”“岁”,是在习惯用法上稍有差别的两个同义词,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年”和“岁”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时间长度,称为“一岁”;从农历中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谓之“一年”。“岁”是指北斗星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的时间(现代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一周时间确定),即为回归年,又称为太阳年,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而古时“年”是指现代中农历年的概念,《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汉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贾公彦疏: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孙诒让正义:朔数者,谓自今年正月朔数至后年正月朔,月会日於十二次一周,是为一年十二月之数。朔是属月相范畴,指新月,即每个农历月的初一,朔数为农历的正月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岁”和“年”保留在现在的历法中,不过“岁”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描述时间,“年”是从物候学的角度来描述时间。“年”的使用,表明了中国重农思想的确立。
三、过年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年节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应该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了。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春联、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每到春节,在外奔波的人们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交通怎样拥挤,也不管家乡天气多么寒冷,都克服种种困难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春节假期七天,也是春运最为繁忙的时刻,形成了中国上亿人口的大流动。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也影响到欧美等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世界性欢乐祥和的节日。
作者:徐丽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