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是讲孝道。孔子不同的弟子请教,孔子的答复是不一样的。孝道的含义、意义因人而异但又都是孝道。孔子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根据每位弟子的理解能力、行动能力进行回答,做到了因材施教。孟懿子属于鲁国三大家族,在很多方面违背了礼制,所以说无违。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要有人伦之礼,从生到死。我们平时的人很多都是自然的人,自私、贪婪、攀比,不能吃亏,就应该为年轻的服务。现在多少打骂父母,把老人赶出家门等还振振有词,更不用说对老人的追思。一部分人没有教化、没有文明,没有礼治。有些时候即使学历较高也没有更高的灵魂,只是在专业方面知识的积累,缺乏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传承我们的东方文明,做一名开化的人。
本章同时说明中国哲学传统是非本质主义的,反对形而上的,重视存在多元状态与功能,而非固有的实体或本质。儒、道、法诸家皆如此。佛家传入之后有所改变,影响到宋明理学,产生了走向两个世界的趋向。佛教里生发出禅宗,却又是本土传统的复归。
2.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以“武”为谥号,可能一向勇猛,父母老怕他因此而惹是非,遭难遇祸。孔子强调孝顺的子女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同时,做子女的也应多关心父母的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一个人应该关注父母的健康,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孔子认为“真理”总是具体而多元的,在此各种各样的具体人物、事件、对象的活动、应用中,即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离此多元、具体而求普泛,正如离此人生而求超越,为儒学所不取。儒学在信仰上不谈鬼神、思维上不重抽象、方法上不用逻辑。此实用理性所在,也就是情感本体而非理性本体所在,亦“一个世界”(人生)而非“两个世界”的特征所在。
作者:杨立蛟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