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心理驿站 >> 正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引发大量关注。针对此情况,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公安分局迅速开展调查核实,通报了核查情况。
张某(女,28岁,山东省济南市人)于2018年6月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一直梦想考入清华大学读硕士、博士。近年,张某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并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时谎称学历,均以“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填报学历学位。
为什么会有谣言或有人故意在网上传播错误信息?通常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人们对信息高度渴求,特别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此外,出于关心,人们也总想做点什么,手指一动“转需”,想通过第一时间的信息传播更快接近事实真相。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不清。于是乎,某些人手指一动,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在传播中变成谣言。
事实上,所谓的“谣言”早已备受关注。从媒体对该问题的广泛报道,到政府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都一再显示消除假新闻,不传谣,不信谣刻的必要性。
但是,经常接触错误的信息是否会影响人们对假消息的态度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根据最近一项研究结果:人们看到的假新闻越多,传播分享它们的可能性就越大(Brashier, Eliseev, & Marsh, 2020)。
这是因为人们会觉得曾经听说过的消息更“顺畅”,更容易被加工处理。这一点会促使人们倾向于认为被反复重复的消息是真的,即便事实并非如此。更进一步,由于人们的道德判断会受直觉驱动,所以,他们会觉得分享经常听到的“假消息”并不是不道德的,换句话说,尽管人们明知一些消息是假的,但也可能因为“感觉上”它们可能是真的而进行分享。
总之,虽然人们可能明知一些消息是假的,但就是因为看得多了,也会让他们产生虚假的真实感,因而更多地倾向于分享“假”新闻。而根据研究结果,为了减少个人分享“假”新闻的几率,最好的办法还是对谣言进行举报,让疫情谣言无处遁形。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有双辨别谣言的“火眼金睛”。不信谣、不传谣,不编造、不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公共秩序。
参考文献:
1. Effron, D. A., & Raj, M. (2020). Misinformation and morality: Encountering fake-news headlines makes them seem less unethical to publish and share. Psychological science,31(1),75-87.
2. Brashier, N. M., Eliseev, E. D., & Marsh, E. J. (2020). An initial accuracy focus prevents illusory truth.. Cognition, 194, 104054.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