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心理驿站 >> 心理健康 >> 正文
时常听到有同学说自己“社恐”,这些同学中有人和好友谈天说地时口若悬河,有人在互联网上冲浪时激昂文字,也有人在课堂发言中侃侃而谈,可为什么在社交场合中就“社恐”了呢?
大部分情况下,强调自己“社恐”的同学,可能只是内向或拒绝某些社交场合。社会性存在于人性的根基中,人在群体中才能满足安全的需要,远离群体就会带来不安。让我们焦虑和恐惧的并不是所有的群体,而是某些群体,让我们恐惧的也并不是社交,而只是社交场中的“尴尬”。
那么,社交的“尴尬”从何而来?会不会是我们越来越沉迷于手机中的虚拟世界?会不会越是做“低头族”就越是发现自己“社恐”呢?我们说的“社恐”会不会是因为低头关注手机、依赖手机而远离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福州大学的研究显示:
一、“低头族”在社交场合中受到消极评价。“低头族”是人们专注于自己的手机而忽视或冷落周围人的行为,如果在与人交谈、聚会、聚餐时不停的查看手机,往往会被周围的人认为粗鲁和不礼貌。
二、手机正在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工具。智能手机普及促使一种新型社交情境行为,智能手机提供了与远在他乡的朋友瞬间联系的机会,与陌生人一起游戏的可能。我们在自己熟悉的空间掌握着主动权舒适又惬意,当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时,就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放下手机,抬起头来,社交环境中也许有些令我们不快的片段,可人们由相识到相知,无论快乐与激情、尴尬与龃龉都是感情的积累与回忆的内容。
与自己和解,与尴尬和解,就从放下手机,抬起头,撕掉“社恐”的标签开始。
作者:毛雪婷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