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中华美德 >> 正文
近期,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更是冲入全球票房前十。该影片以震撼的视觉奇观和工业水准刷新了国产动画的天花板,更因其对传统神话的创造性改编引发广泛好评。在“魔童”哪吒的呐喊与反叛中,影片既保留了传统道德的精神内核,又通过现代叙事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交融的典型样本,折射出国人文化自信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一、孝道与亲情
传统哪吒故事里,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紧张,最终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体现了传统孝道观念中的“父为子纲”。电影经过改编、创新,弱化了父子冲突,着重刻画了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爱与包容、哪吒对父母的感恩与孝道。
哪吒虽为魔丸转世,但李靖夫妇始终没有放弃他,给予他无私的爱与包容,甚至愿意以命换取哪吒的平安。在此部电影中,李靖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他不再是迂腐的严父,而是以开明慈爱的姿态支持哪吒对抗命运。哪吒与父母被困炼丹炉,为了救父母,哪吒甘愿赴死吞下毒药,但是哪吒之母殷夫人为了保护儿子,愤怒地丢弃毒药。即使哪吒满身是刺,殷夫人也要临终前紧紧抱住哪吒,展现了母亲无私的爱,更符合现代家庭观念。而哪吒因母亲之死浴火重生、冲破“穿心咒”,奋力抗争。这种改编既保留了反抗精神,又弱化了“以命偿恩”的极端性,对传统孝道展开了深入挖掘和阐释。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颖所言:“改编后的家庭关系传递出温暖与正面价值,是传统孝道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百善孝为先”,电影中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爱,体现了传统孝道中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回报。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面临着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而电影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将传统伦理中的单向服从转化为双向情感互动。
二、善恶与成长
影片中关于“善恶正邪”也进行了深度思考与阐述,人物个性反叛,设定亦不循规蹈矩。电影将哪吒设定为魔丸转世,虽天生带有魔性、调皮顽劣,但内心渴望被认可和接纳。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哪吒不断成长,揭示了“道德觉醒”的动态过程。而哪吒的“魔性”也因爱与责任转化为守护之力,最终选择善,保护了陈塘关百姓,证明了自己并非恶魔,展现了善恶并非天生,而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无量仙翁慈眉善目、自诩正义,却对弱势的妖族赶尽杀绝、嫁祸屠戮,被敖丙讽刺“你们才是真正的邪魔歪道”。银幕内角色设定“亦正亦邪”,正如银幕外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角色、情节等的复杂性,也将影片的内核描摹得更有劲道。这与金庸小说的正邪之说遥相呼应,“正邪本就难分,正派之人如果心存歹念,也可成为邪派。邪派之人如果心存善念,也可成为正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善恶的选择。电影中哪吒的成长历程,将传统道德中的“性善论”转化为更具现代性的“选择论”。善恶并非先天注定,而是个体在困境中主动选择的结果,启示人们要勇敢面对自身的缺陷,坚持自我,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心中存善,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命运与抗争
传统哪吒故事里,哪吒的命运由天注定,最终在封神榜上获得神位,体现了宿命论思想。而电影中,哪吒被预言将带来灾难,但他不甘心被命运摆布,以行动诠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将道德责任从天命神权下放到个人手中,最终打破了命运的枷锁,呼应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展现了不屈从于命运、勇于抗争的道德精神,契合了当代青年对抗命运不公、顽强拼搏的心理诉求。
《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前作的精彩,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鲜明。如误会朋友勇于弥补错误的坦诚;挑战强权制定的不公平规则,匡扶世间正义;打破“穿心咒”获得“重生”;奋力扛鼎、破鼎而出。命运如乌云压顶,是“魔童”依然可以思想蜕变、浴火重生、不屈不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不甘平凡、努力拼搏的自己。某种意义上,“哪吒”也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如今,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穿心咒”,虽过程痛苦,但只要我们打破偏见,勇敢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最终也能破茧重生,铸就更加强大的自我。
总之,中华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资源,传统道德的传承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创新,既要扎根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现象级动画电影之所以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绝非偶然。传统道德的传承不能保守僵化,而需通过创新表达激活其当代价值。该影片蕴含着孝道、善恶、反抗命运等丰厚的道德元素,融入了现代审美和价值观,对传统文化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故事新的时代意义,穿透时代和语言隔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梁秀文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