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中华美德 >> 正文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关于清明节的诗,大家耳熟能详。清明节约始于周代,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大春祭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习俗
习俗一: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这是熙宁七年的暮春,恰逢清明,苏轼因镇江公干不能返乡祭祖,感慨万千而作。清明节时扫墓祭祀已成为民间的一个习俗,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上坟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整修坟墓,供奉祭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或献鲜花,以追忆先人。
习俗二:踏青郊游,不负韶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是清明诗词中为数不多表达欢喜踏青游玩的一首诗。春光融融,芳草青青,举杯痛饮,踏青赏花也是清明节习俗之一。曾国藩说:过去不追,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仲春时分,万物欣欣向荣,要走出去游玩,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清明节还有其他习俗,如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标墓、采食螺蛳、吃青团等。地区不同,当地人民注重的习俗会有差异。
三、清明节中的不文明行为
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拂袖清明祭。现如今我们仍在传承这一习俗,但一些不文明缅怀先人的行为我们也要自觉摒弃,如在街头、广场、林地露天焚香烧纸,引发森林火灾;在墓园吸烟、使用明火、点燃鞭炮和蜡烛,造成环境污染;在祭扫高峰日驾车出行,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使用人民币祭扫,触犯法律;疫情期间,私下聚集祭扫,易造成病毒传播等等。
四、清明节:在移风易俗中文明缅怀先人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祖节日,更是饱含着对先人的追思和人们不忘本源的情怀。随着环境、社会风气的变化,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移风易俗,合理安排祭扫活动。比如通过以下行为来缅怀先人。
低碳祭祀:采取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网上祭故人等方式祭奠,也可采取献鲜花、植树、读祭文、清扫墓碑等移风易俗、健康文明的方式来表达缅怀之情。
安全祭祀: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祭扫秩序和焚烧秩序,不在城区公共场所焚烧纸钱、冥币、到指定地点进行祭祀活动;注重公共和个人安全,不携带易燃易爆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在山头、林地、公墓内违规用火。
网络祭祀: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新媒体等网络平台,传播故人留下的好家风好家训、自忆故人生前的感人故事;可依托中国文明网等网站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引导和发动广大人民进行网上祭奠,献花留言,撰写心得体会,发表感言心声,表达对先烈、先人、先贤的感恩和敬仰。
所谓祭祀在心,不重形式。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来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以此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要使清明节的内涵深化、形式转化,有机融入日常生活。在传承和践行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同时,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文明行为相伴相生。
作者:梁秀文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