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春节档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套用饺子导演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一座巨大宝藏。”
一、人物形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中的哪吒形象是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吒闹海的故事妇孺皆知,《哪吒2》以神话故事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在哪吒和敖丙的人物设计上,一个是个性张扬、叛逆冲动的魔丸,一个是性格沉稳、沉默内敛的灵珠,他们一个如火,一个似水,看似不相容,但在联手抵抗命运的过程中一旦合力,便可达到阴阳互补的效果,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阴阳平衡原理之说。
一些国宝在《哪吒2》中也大放异彩。负责看守哪吒的结界兽,其形象设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文物,海妖的设计参考了《山海经》的图案。古老的青铜元素也始终贯穿影片,如炼仙丹的天元鼎,殷夫人使用的青铜剑等等。
二、原创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如果说《哪吒2》的视觉特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影片中的原创音乐更是一场听觉盛宴,许多天籁之音都来自“非遗”。影片的配乐融入了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侗族大歌、呼麦、埙、唢呐、笛箫等,这些元素为影片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侗族大歌。电影片头曲的吟诵,西海龙王敖闰悠扬婉转的吟唱,以及哪吒重塑肉身时宝莲盛开的配乐,这些都是来自贵州“舞乐蝉歌”乐团的10名侗族姑娘用千年的非遗之声——侗族大歌为这部电影注入的听觉灵魂。如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呼麦的运用。影片中巨大的天元鼎缓缓下沉时那非常有穿透力的配乐就使用了非遗音乐——呼麦。呼麦蒙古语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是蒙古族音乐三宝之一。呼麦歌手可同时发出多个声音,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音调和音色。近年来呼麦以其独特的自然之音与喉音唱法,为影视作品所青睐。
影片中运用的非遗乐器还有埙、唢呐等。如电影开篇埙的沧桑音色,用埙来模仿土拨鼠的叫声,用激昂高亢的唢呐来衬托哪吒那股天不怕地不怕永不服输的斗志等等。
三、建筑风格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哪吒2》)在进行影片宣传时曾说,“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光辉的源泉”。电影中哪吒跟随师傅太乙真人前往玉虚宫进行考核,古典恢弘的玉虚宫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视觉享受。
玉虚宫正殿屋顶绿色的琉璃瓦、神鸟形态的脊刹、层层叠叠的飞檐和斗拱以及匾额上代表日月的金乌和蟾蜍等,都从视觉上展现了玉虚宫的空灵静寂、神秘威严。玉虚宫内两只仙鹤停留在宫殿鸱吻上,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正脊的重要装饰。宫内的仙池花园,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古代桥梁经典之作——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
陈塘关的建筑设计借鉴了武关村的殷墟遗址和阿房宫,山体环境设计参考了华山,海底炼狱设计模仿了中式园林的太湖石等等。
《哪吒2》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极大增强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哪吒2》的美术团队所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如果他们想要深入了解这部电影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都是有迹可循的。
对于影片里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你还发现了哪些?
作者:徐丽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