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道德经》第一章开头就提出“道”和“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第一个“道”通常指道理,引申为宇宙万物的规律、真理等,第二个“道”通常解释为言说的意思,即“道”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但南怀瑾曾经提出,把说话用“道”字来代表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因此“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是否可作“言说”来解释,值得再考。
这两句的大意就是: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能用文辞表达出来的“名”,它也不是永恒的。这提示我们,不可执著于用语言表述的“道”,也不可执著于名相来寻求“道”。这就点出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名器”。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才提出一个“道”字。就如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即世界”,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为了认识世界,我们给宇宙万物各种现象、规律命名,但事物一旦被赋予名称,就失去了事物原本的纯粹性,我们一旦执著于形而下的“器物”,就容易被自己的语言编织的世界所困,从而偏离“道”越远。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翻译过来就是,“无”是天地的开端,“有”则是万物创生的本源。“有”指的是宇宙间具体的物质,“无”指的是无法直接触摸到的事物背后的规律。这句论述了“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的关系,即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看不见的规律正是通过具体的事物运动体现出来。所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体认领悟“道”的奥妙,就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但如果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去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翻译过来即,无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都可以称之为玄妙、幽深。幽深又幽深,即是宇宙间一切微妙的总门。凡是以语言描述出来的事物、规律都是主观的、暂时的、有局限性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所以,老子开篇就强调: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
作者:徐玉明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