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一、劳动的最初含义
传统社会中,“劳动”最初是作为两个单独的词来使用,“劳”指“努力劳动,使受辛苦”;“动”指“起身作事”。“劳动”作为一个词语来使用,最早见于《庄子·让王》中:“春耕种,形足以劳动”。春天到了,要耕田种地了,身体完全能够负担这种活动。在此“劳动”指“活动”或者“操作”,与“休息”相对。后来“劳动”逐渐具有了“烦劳”“劳累”“烦扰”的意思。
二、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
传统社会提倡“赖力者生”,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既可以是“耕稼纺织”的体力劳动,也可以是“思虑之智”的脑力劳动。劳动能够促进个体德性、身心、智力的发育和完善,传统社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劳动教育。
其一,耕读兼备。在耕读结合中进行劳动教育,读书的同时还要进行耕作,一方面是出于生计考虑,满足生活需要,一方面是在劳动中修身养性,促进人格独立。司马迁年少时就在家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这是一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结合的生存方式。
其二,洒扫应对。“洒扫”即洒水扫地,“应对”是酬对、应答,指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言语、礼貌和态度。最早关于洒扫应对的讨论,记载于《论语·子张》中子由、子夏的辩论。后来宋代程颢程颐认为洒扫应对有助于孩童的成长和学习。因为“洒扫”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卫生方面的劳动,“应对”有利于进行待人接物方面的规范和礼仪教育。洒扫应对能够使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人处在干净整洁的环境当中,有利于个体内心的澄静明透。
其三,习行并进。这主要指学习与行动不可偏颇,要齐头并进,带有“学与力行”“知行合一”的意味。颜元十分赞成教育要“习行”“习动”,他根据人的成长阶段,把劳动分成不同的形式,主张把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劳动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做到“心体俱用”,有利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除此以外,传统社会还包括在传统礼仪制度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传承家风家训进行劳动教育等不同方式。
三、传统劳动教育方式的启示
传统社会的劳动教育方式,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启示。比如在学校开设劳动课,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劳动要求,参与劳动实践。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尊崇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要以辛勤劳动为荣,反对不劳而获、好逸恶劳。要在劳动中检验所学,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要相信美好生活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作者:梁秀文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