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气温大幅飙升,进入蒸烤模式,气温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刻,小暑大暑接踵而至的“暑相连”,开始入伏了。有句话说“热在三伏”,什么叫“伏”呢?“伏”指阴气受阳气所迫潜伏地下的意思。“三伏”是一年中最为炎热、潮湿、憋闷的时刻。学校的暑假就是为让师生避暑休息而设立的假期。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时期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指导农事的重要科学遗产,是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综合了天文气象学和农作物生长的季节特点制定出来的、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邮票)
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中并不见“三伏”的影子。那三伏和夏天的几个节日有什么关联呢?三伏和夏至、小暑、大暑、处暑这四个节气联系比较密切。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入九比较容易识记,以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而“入伏”并不是从夏至那天算起,也不是从小暑算起,俗话“节到小暑进伏天”的意思是天气要热了,并不表示到了小暑节气就是入伏了。有句俗谚“夏至三庚便是伏”,传统算法“三伏天”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古代干支不仅纪年,还用来纪日,如屈原的生日就是庚寅这一天(“惟庚寅吾以降”)。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中伏可能10天,也有可能20天,并不实际代表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而是取决于夏至第三个庚日出现的时间的早晚。今年中伏是20天,并不是因为今年的高温天气,每年的入伏都是事先推算好了的,有时候最炎热的日子可能并不在三伏。
三伏天各地饮食习俗不同,北方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可见饺子作为中国的经典饮食无论是冬至日还是三伏天,都离不开它。徐州等地有吃伏羊、上海有吃馄饨等习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到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季节,也是中暑的高发季,近日来多地都出现中暑的病例。这个季节也是大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多发期,很多孩子为了应对高温而去江河湖泊游泳嬉戏,由于不熟悉水况,溺水事故时有发生。我们如果看到有学生在野外游泳,一定要及时劝阻远离危险。
作者:徐丽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