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心理驿站 >> 正文
一、乐观与悲观不只是情绪的体现
面对“你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这个问题”,有人吐槽自己的人生状态只有三种:“中悲、大悲、超大悲”,“在困难没来的时候,就魂不守舍了”,这种“傻悲”的人生态度听起来搞笑,但是乐观与悲观其实不仅仅是情绪左右的结果,而是由两个维度共同构成的。
二、情绪维度与理智维度
乐观与悲观,表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绪。这里既包含着情绪维度,也包含着理智维度,以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从情绪维度来说,乐观与悲观都表现着人生的一种“情”,体现着人们对待事物发展的情绪和情调。情绪对人生态度有直接的影响,比如今天恰好赶上了公交车,刚好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饰品,这种小确幸会使得较短时间内保持积极愉悦的心境;反之,如果在某段时间内接连遭遇“水逆”,则会使得对待生活的态度比较丧。因此情绪的表现形式更加直接、有力,而情绪的作用也更加指向事物发生的因。比如悲观者通常会懊悔:“如果我当初再什么一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一味地追寻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最终会将原因指向自己,进而更加消沉。
有因就有果,乐观与悲观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观”,理智维度则是果的体现,包含着对人生理想目标和实现理想目标的条件的看法、洞见,指向事件结果本身。有时候看似丧的不行的局面,乐观主义者分析其条件之后,却能预见其发展的走向。比如,一代伟人毛泽东。1929年10月10日(第二天就是当年的重阳节),毛泽东坐着担架来到刚刚解放的上杭县城,沿途是漫山遍野的野菊,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秋色,因此,他感慨无限,填写了一首充满了无限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词。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说这首词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呢?从词的时间背景来看,这一时期是毛主席个人人生的挫折和低谷阶段,落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主张的“游击战术”被视为“流寇主义”,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被指为“家长制”,身染疟疾缺乏科学医治。这一阶段也是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一方面充分认识到困难只是刚刚开始,更加严峻的斗争形势还在后面,秋天过后便是严冬。而在另一方面,在对困难充分估计的前提下,对革命的胜利仍然充满坚定的信心,正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不过,毛泽东的词比雪莱可谓是更高一筹——在秋天预知冬天的到来,从秋天预见春天的必然。
人生活动要有理智的指导和主宰,没有理智的指导和主宰,单纯的情绪是盲目的,忽冷忽热,时悲时喜,就会致使人盲目行动,不是人生常态。如果人生活动是在正确认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基础上,洞见理想目标实现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就增大对人生的信心,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反之,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所以,理智判断或洞见的正确与否,对人生态度如何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悲观与乐观的基础是理智的判断和洞见,而不只是情绪的激动或消沉。所谓人生的“乐”与“悲”,实质上包括理性的判断、正确的认识、健康的心理,而不是指没有理智根基和健康心理的情感。所以,不能只从情绪、情感上分析乐观与悲观,得出理智或理性都不可取的结论。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中情感和情绪的作用。
作者:金淑敏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