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初入大学 >> 正文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国产动画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电影制作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影片通过创新型的前沿技术应用、数字化的制作流程,为观众呈现了观感十足的动画盛宴,也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一、科技创新之效:技术融合助力“神仙打架”
《哪吒2》在制作过程中广泛运用了多种前沿技术,是影片精彩视觉效果的强大助力。影片运用了大量数字影像重构与特效技术,通过三维扫描建模与物理引擎渲染技术,实现了神话场景的沉浸式构建,如哪吒的火焰枪特效运用了基于NVIDIA Flex的实时物理演算系统,火焰的粒子流体动力学模拟呈现出逼真的燃烧效果;敖丙的冰霜之力则通过Houdini的VEX粒子编程技术,生成了细腻的冰晶破碎效果,冰霜蔓延时的动态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动作捕捉与生物运动工程相关技术为打斗场面锦上添花,影片基于惯性传感器阵列的动作捕捉系统,实现了角色运动的生物力学精准复刻,战斗场景中角色的每一个腾空翻转、挥枪动作都流畅自然,都得益于Vicon光学捕捉系统记录的真人演员动作数据;而哪吒愤怒时的面部表情通过FACS编码系统捕捉,尤其是他眉头紧锁、嘴角微颤的细节,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虚拟制片与实时渲染技术、视效合成与智能修图系统、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关键技术,都为影片的精美呈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技创新之路:厚重的数字堆砌出美妙的“数字人”
从英勇无畏的哪吒,到温润如玉的敖丙,从憨态可掬的太乙真人,到瘦骨嶙峋的申公豹,从气势恢宏的阐教弟子群,到栩栩如生的海底龙族……我们看到了影片中一个个的“数字人”,更应该关注他们背后的一个个科技数字,这体现了科技创新的艰辛过程和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影片总耗时5年,其制作涉及全国138家动画制作公司和4000多名动画人,被视作中国动漫行业合力托举之作,堪称重工业电影的典范。据导演饺子介绍,《哪吒2》中共有2160个特效镜头,其中37项自主研发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影片全片镜头数量达到2400多个,其中特效镜头占比超过80%,在某些复杂场景中,单个画面中的角色数量甚至达到2亿个。其中,当敖丙的冰戟划过银幕,墨色在冻结与晕染间瞬息变幻,这一长度仅有0.8秒的画面,却耗费了制作团队9个月的时间进行攻坚,充分展现了该技术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三、科技创新之基:科技强国成就了“GPU+AI”的强强联手
AI技术是《哪吒2》成功制作的重要支撑,在剧本创作阶段,通过AI分析近10年300部动画电影的观众泪点、笑点数据,AI为哪吒与敖丙的“双生羁绊”设计出27版情绪曲线;在角色设计方面,将敦煌壁画、三星堆青铜器、宋代水墨画等2.8万张东方美学素材输入AI系统,3天内完成基础迭代量产2000稿;而在特效制作环节,AI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AI物理引擎模拟10万种毛发运动轨迹,48小时完成传统团队3个月的工作量。而AI要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前提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在现代3D动画的图形渲染任务中,GPU承担了90%以上的工作。在影片制作过程中,贵州贵安新区超算中心为影片提供了每秒3亿亿次的计算性能,最高峰时调用1000张高性能显卡和715台服务器构建的算力集群。而在国家层面,壁仞科技BR100、沐曦曦云C500、摩尔线程产品等国产GPU的崛起,让中国动画摆脱了对国外芯片的依赖。导演饺子曾坦言:“如果没有国产GPU和AI工具的成熟,我们根本不敢设计这么多大场面。”这种技术突破,本质上是算力革命与创作逻辑的双重颠覆,体现了我们国家深入实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与决心。
作者:李之鹏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