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初入大学 >> 正文
一、为何读书?
思想是时代、环境的产物,马克思的读书思想同样是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马克思在中学阶段就写下“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宣言,继而马克思的读书诉求也显现为:服务人民大众。那一年马克思17岁!这一宣言或许高调,但是将“高调”诠释成“高尚”的,马克思是第一人。
马克思这一读书诉求的确立,离不开其父亲的以身作则和谆谆教诲,同时,他所拥有的理想又更为博大、更有意义,远远超出父亲之期待。马克思谈到,一个完美的人,能够妥善地处理和解决“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两个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而不是将二者当作对立面,看成无法调解之矛盾和冲突。你可以为学历读书,可以为生活经验的匮乏读书,也可以为交友读书,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的,唯有将自身的读书目的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读书目的实现的才愈彻底。
马克思在英国博物馆查阅资料(素描)
二、如何读书?
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这与他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做摘要和笔记。马克思读书很有系统性,经常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在大学时形成的最重要的笔记即古希腊哲学笔记,其中与伊壁鸠鲁哲学相关的笔记和摘要达到七本之多。马克思在波恩居住的那一段时间,形成与宗教史和艺术史相关的《波恩笔记》,在克罗茨纳赫居住的时期,形成与历史和哲学内容相关的《克罗茨纳赫笔记》。还有诸多政治经济学笔记,如《巴黎笔记》等。即使人到晚年,身体欠佳,马克思仍然坚持勤做笔记的读书方法。
其二,坚持有规律性的求学生活。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家流浪或暂寓,但他的读书生活一直没有间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其三,正确处理求学认知和自身创造之间的关系。对于求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例如,有人把知识视为自己的朋友,有人奉为老师,有人视作精神食粮,有人看作智慧或快乐的来源,也有人把知识作为自己的装饰品,附庸风雅。但马克思不一样,他认为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其实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读书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批判态度。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说: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而批判伴随着马克思的一生,马克思一生与许多大咖结交,但是因为批判其思想与观点,也与他们纷纷决裂,例如为了对以往黑格尔及其思想的清算而作《神圣家族》。《神圣家族》的副标题叫做“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很拗口,什么意思呢?在当时的德国,“批判”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哲学家们都认为"批判"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都以自己能"批判"为荣。青年黑格尔派更进一步,要对其他哲学家的批判进行再批判。这时的青年黑格尔派已经陷入唯心思辨的泥潭,越来越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躲进哲学领域,宣扬"批判的批判"的奇怪思路。而且,他们莫名其妙地认为只有他们这些"批判的个人"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讽刺这些人的狂妄,就把这些自以为高高在上、俯视人间的青年黑格尔派戏称为"神圣家族",而且有样学样,把自己批判他们的书的副标题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在这本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锁定几个论敌,用他们逐渐成熟的唯物主义观点,向青年黑格尔派发起了猛烈的扫射。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再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无疑都十分有力地证明马克思是一位十分善于批判性学习的学者。
作者:金淑敏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