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初入大学 >> 特别推荐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05年,习近平在安吉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也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创新。悠悠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道家主张无为,效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这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共生理念。“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以及白居易“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蕴含着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打算,对待自然界不要无休止的疯狂索取的哲理。“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诉人们打猎不要赶尽杀绝,留给动物一条生路,以便生息繁衍种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深刻警示和启迪人们敬畏自然,珍惜资源。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如陶渊明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展现了草木茂盛、绿树绕屋、鸟儿欢唱的生动自然场景。唐代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描绘了一幅山光秀美、鸟语花香的和谐生态画卷,这是一个能让人心灵顿感空明、瞬间治愈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顺应和保护自然的思想,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古人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观点,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让“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古代“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等生态观念基础上,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精辟论述,将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深刻回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那么我们该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上。首先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做好“光盘行动”,杜绝浪费。其次要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夏天减少空调的开放时间和调节适当的温度,养成随手关闭电源的习惯,洗衣洗澡节约用水等。还要减少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同时做好垃圾分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动,其实都是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
作者:徐丽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