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明德工作室 >> 国学芸萃 >> 正文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中国”的最早出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生生不息、绵延永续、一脉相承的优秀历史文化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取得丰硕成果,三星堆遗址等被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遗迹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这些研究不断深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内涵,中华文明呈现清晰绚烂的多元底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良渚文化遗址公园
二、挖掘与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努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考古发掘的“沂源人遗址”,和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大致相当,把山东的人类历史上溯到四五十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都在山东境内。在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还有周代的“齐长城”遗址。商部族前期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山东。周代封邦建国,周公和姜尚分封齐鲁两个诸侯国,齐鲁大地成为山东的代称。山东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文化史和文明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和传承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促进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适应。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三、做好两个结合,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我国拥有灿若星辰的文化资源,实证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物的挖掘、整理、阐释与传播等工作,培育国家、社会和团体多元参与的传播主体,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内容,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第二个结合必将使我们党的理论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获得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也必将使我们党的理论更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融入亿万人民的心中。
作者:徐丽
编辑:岑怡坤 赵怀阳
责编:毛雪婷 牛骅
校对:高华
(本文由明德工作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